经典阅读||决策与电脑
作者:admin 来源:安心养老 发布时间:2022/9/23
浏览:486次
今天我们有了电脑,上文所说有关决策的道理,是不是仍能适用?有人说,有了电脑,可以取代决策者了,至少可以取代中层管理部门的决策者了。再过几年,经营方面的决策会全部由电脑来取代,最后连战略方面的决策,也会全部由电脑来取代了。
但事实上,电脑问世以后,今天所见大部分的现场调节性的“决策”,估计仍必须由管理者承担不可。而且,电脑的问世,使今天许多只是“奉命行事”的被动的管理者,也必将转变为真正的管理者和决策者。
电脑是管理者强有力的工具。电脑像头和铁钳——但不像轮子和锯子,人不能做的工作,电脑也不能做。但是电脑能做加减计算,而且远比人做得快。电脑只是工具,所以电脑不会厌烦,不会疲劳,也不会要求加班费。当然,人发明的工具,对某些工作能比人做得更好,也具有更大的工作能量。例如汽车、飞机、电视,能做人所不能做的事,使人的能力得到极大的增长。但是电脑也像其他工具一样,只能做一项或两项工作,也有能力的限制。电脑的这种局限性使我们的管理者不得不自己承担起做真正决策的责任,将目前这种调节性决策提高到真正决策的水平上来。
电脑的主要优点,在于它是一种“逻辑的机器”。交给电脑一个程序,电脑便能完全听命,而且快速无比。但电脑究竟只是笨脑,因为逻辑本身就是笨脑。电脑只能做简单和明显的工作。反之,人类不是逻辑的,而是具有感官的,因此,人会马虎,也会懒散。但是人有智慧和洞察力,因此能够根据现场的情况灵活反应。换言之,即使资料不足或根本没有资料,人也能推断全貌。而且,人不需要输入一套程序,自能记住许多事情。
一位传统的典型经理人常做的现场调节性的决策,就是有关库存和运输方法的决策。一位地区业务经理,肯定知道他的客户A的工厂生产程序排得很紧,所以如果对A送货不按时,A便将发生存料断档的麻烦了。而客户B的工厂通常存料充裕,所以送货即使延迟几天,B也不致有太大的困扰。他又知道客户C的工厂已开始抱怨,打算改向别家工厂采购原料了。他还知道某一产品缺货时该如何调配。他根据这类经验,自然能做适当的调节和适应。
可是电脑却办不到。除非能把所有的资料都输进电脑,告诉电脑公司政策是重视客户A还是B,电脑才能认识A和B的轻重。电脑能做的只是“听命”,只是按照输入的程序行事。与普通的计算器和收银机相比,电脑并不能多做什么“决策”。电脑能做的,只是计算而已。
若一家公司决定采用电脑来做库存控制,第一便是应制定一套规则,该公司必须有一套库存政策。但是,一旦制定了规则,也决定了政策之后,公司当局便会发现有关库存的决策,原来并不是什么库存决策,而是企业风险的决策。所谓库存决策,原来不过是各项风险的平衡:例如交货是否令客户失望的风险,生产程序是否稳定的成本和风险,存货积压资金的多寡以及存货变质、过时、损坏的成本和风险等。
传统上的种种政策,对电脑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例如“本公司的目标,是要为90%的客户,完成90%的交货承诺”。这样的政策,以传统的眼光来看,应该是明确无比的了。但是如果交给电脑,却是全无意义——这项政策到底表示什么呢?是说凡是接到客户的订单,每一客户我们都只交货90%?还是说我们只对“好客户”如约交货?可是“好客户”又是什么意思?还是说凡属本公司任何产品,我们均只答允交货90%?还是说只对“重要的产品”我们如约交货?那么“重要产品”又是什么意思?某项产品我们认为不是“重要产品”,而客户却认为最为重要,那又该怎样处理?
上述每一问题,都各需要一项风险的决策,也都需要一项原则的决策。除非这些决策都已经明确地决定了,电脑才能有助于解决库存的问题。而且这些决策都是“不确定性情况下的决策”,而所谓“不确定性”,却往往无法明确界定,因此也往往无法输进电脑。
所以,要运用电脑,使其能按照我们的要求平稳运行,或使其能对发生的事件做出预定的反应(例如发现敌方核弹时,或发现原油中硫含量超过规定时,我们应采取的行动),则这类决策必须是能够预先安排的决策,这类决策必须是不能随机应变的决策,这类决策必须是不能一步一步地摸索而得的决策——每一步摸索,用物理学上的术语来说都是“虚拟的”,而不是“真正的”的决策。这类决策都必须是硬性原则的决策。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并不在电脑,电脑仅是一种工具,工具不会是任何结果的原因。实际上电脑只不过是将种种早已发生多时的现象,明确地表现出来罢了。由逐步适应性的决策转变为硬性原则的决策,早已经存在多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军事决策方面早已出现了这种转变。军事作战的问题,何其庞大和复杂,需要一套支援整个战区和整个三军部队的后勤体系。中层的司令官,日渐感到有了解总体战略的必要,他们需在不违背总体战略的要求下,分别针对局部情况来做真正的决策,而不仅是遵行上级的命令。在大战期间,许多著名将领,例如隆美尔、布雷德利、朱可夫等人,事实上都只是“中层的将领”,但他们必须做真正的决策,而不能像早期战争的骑兵一样,只知受命冲锋。
因此,电脑问世后,决策将不仅是高层中少数几个人的事了。同样地,今天组织中的每一位知识工作者都必须是一位决策者,至少也得在决策过程中担任一个积极的角色、智慧的角色和自主性的角色。从前,决策只是高度专业性的职能,只由极少数几位责任分明的人物承担——其他人只是贯彻执行。在今天新的社会机构和大规模的知识组织中,几乎每一个单位都得承担决策了,虽然不能说这是他们每天必有的任务,至少也已成为他们的正常任务了。每一位知识工作者有效决策能力的高低,决定其工作能力的高低,至少那些身负重责的知识工作者,必须做有效的决策。
我们还可以再举一例来说明决策的转变。我们常常讨论所谓PERT(项目计划评审技术)的新技术。所谓PERT,是对一项极为复杂的计划,提供一幅工作进行的“地图”,例如航天飞机的研制和建造等。其目的在于事先列举出该项计划需要执行些什么,其执行的顺序如何以及其每一工作项目的完成期限如何,以便控制整个计划的推进。有了这样的计划,则临时调节性的工作便能大为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高度风险决策的增加。作业人员绘制的PERT程序图,往往每一步判断都可能发生错误,其每一次通过临时调节所做的修正,都有赖于系统的风险决策。
对于战略性的决策,电脑也起着同样的作用。当然,电脑不能替我们做战略性的决策。电脑所能做的,只是针对某一不确定性的未来事件告诉我们,按照我们预设的假定将有什么结论,或者是按照某一既有的行动,告诉我们其背后所依据的是什么假定。电脑所能做的,仍只是计算而已。因此,电脑需要明确的分析,尤其是有关某一决策所需边界条件的分析。而这样的分析,都有赖于更高层次的风险判断。
但电脑对于决策,还是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举例来说,电脑使用得当,能使管理者把原用于组织内部事务的许多时间匀出来。因此他可以有较多时间用在外界,换言之,用在能够产生成果的地方。
此外,电脑还有助于改善决策上常犯的几项错误。我们常犯的一项错误,是误将“例行事件”视为一连串的“偶发事件”。换言之,我们常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习惯。而电脑只有处理“例行情况”的能力——电脑只懂逻辑。所以,有了电脑,这项错误就容易避免,说不定将来我们的错误,会是误将真正的“偶发事件”视为“例行情况”呢。
因为电脑有这种倾向,于是人们开始抱怨说,在军事决策上,绝不应该让电脑来取代那些经过考验的军事人员的判断。我们不应该把这种抱怨仅仅当成一些高级将领的牢骚。反对军事决策标准化的最有力的论据来自一位杰出的“管理科学家”朱克曼爵士。他是英国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是英国国防部的科学顾问。他在开发电脑分析和运用研究的工作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我们说过电脑的能力有限,这正是电脑对我们的冲击之所在。因为电脑能力有限,所以才使我们更需做决策,也才使中层主管不能不从决策的执行者转变为管理者和决策者。
这种转变早就出现了。例如通用汽车公司之类的企业组织,例如德军参谋本部之类的军事组织,他们最大的优点,便是他们早已经重新编组,把日常作业转变为真正的决策了。
大型组织的基本弱点之一,是中层人士很少有决策训练的机会,以致难以担任高层的决策职位。执行层的经理人,越早学会风险及不定情况下的判断和决策,这一弱点就能越早消除。如果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一直是只知适应而不知思考,一直是只凭感觉而不凭知识和分析,那么执行层的主管人员将永远难以进步,等到将来他们升迁到了高层职位,开始面对战略性的决策时,必会感到非常生疏。
但这并不是说有了电脑,普通职员就可以变成决策者了。这正像有了计算器,并不能使高中学生变成数学家一样。不过,有了电脑之后,至少能使我们早一天分辨出普通职员中谁可能发展为决策者。电脑将为潜在的决策者提供目标明确、讲求效果的决策学习机会。不过他必须敢于操作,并且把电脑操作好,否则电脑是不会自行运转的。
电脑的问世,确实掀起了世人对决策问题的兴趣。其原因确实很多,却绝不是因为电脑可以代替决策。那只是因为电脑能够计算,所以从此组织中的上下人员,不能不学会管理之道了,也不能不学会有效的决策之道了。